背负十架(克罗尼)
↑点击这里关注我们
内容摘要
我们现在不是蒙召建立上帝荣耀的国度,而是要在恩典的国度中背起十字架。我们住在世人当中,而上帝目前还忍耐宽容不毁灭他们。我们如果忘记宣教的热忱,就是忘记基督的心意。你人生的目的必须与基督为我们受死的目的一致。
“你们蒙召原是为此: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,给你们留下榜样,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。”(彼前2:21)
基督的脚踪是行在天父呼召他要走的路上,这是一条受苦的十字架道路。“因为人子来,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,乃是要服事人,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。”(可10:45)他呼召他的门徒走同样的道路:“于是叫众人和门徒来,对他们说:‘若有人要跟从我,就当舍己,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。因为,凡要救自己生命的,必丧掉生命;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,必救了生命。’”(可8:34-35)
可是,如果上帝呼召我们是要我们死,那么如果我答应这个呼召,结果还会有什么工作让我作吗?当然,死亡本身不可能是一个呼召,反倒会让一切呼召归于无有。
一个人从原本奔走别的道路,到转而跟随基督的脚踪,关键就在于他是否决定要受苦背起自己的十字架。天父是呼召基督受死,这是天父赐给他的杯。他是“多受痛苦,常经忧患。”(赛53:3)然而基督受苦,并不是以受苦为荣;基督受死,也不是出于一种自认为神圣的冲动。他也不是呼召门徒像白痴一样,漫无目的地招惹各种攻击辱骂,受苦却没有任何感觉。
基督受苦有一个目的。在同一段经文中,彼得提醒我们,主自己“被挂在木头上,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,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,就得以在义上活。因他受的鞭伤,你们便得了医治”(彼前2:24)。
基督受苦能带来救赎,并不是因为苦难本身是救赎,而是因为基督他自己是独一至高的救赎者。他是为别人忍受痛苦。他自己不需要经受苦难来涤除罪污。他代替罪人受鞭打,为了可以医治他们;他为罪人死,好使他可以给罪人生命。
基督受苦有一个目的,这目的也已经完全达到。以赛亚笔下这位主的受苦仆人,不是痛苦感伤,而是荣耀凯旋;唯独他背负世人罪孽,显为至高。“耶和华却定意将他压伤,使他受痛苦。耶和华以他为赎罪祭。他必看见后裔,并且延长年日。耶和华所喜悦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。”(赛53:10)
“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,就轻看羞辱,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”(来12:2)。他的呼召是忍受这些苦难,进入他的荣耀里。
因此他是以君王之尊受苦。他的静默正显出他的威严。无论是希律王、彼拉多、罗马兵丁、各各他的群众——任凭他们怎样诱骗、威胁、鞭打、嘲弄,都不能除灭他的谦卑。被鄙视的不是他,而是那些侮辱他的人。
这就是彼得所见,耶稣带着君王的威严受苦;这是基督留下的榜样,让我们可以遵循。彼得这里用“榜样”这个字是一个很生动的比喻:指的是小学生临摹的描红簿。彼得无法忘记他那位受苦者无罪无邪的眼神。“他被骂不还口,受害不说威吓的话,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。”(彼前2:22-23)
除非我们已经预备跟随这位救赎者的脚踪,否则讨论基督徒该进入哪个行业是没有意义的。如果职场顾问和西门•彼得面谈,他们可能会要渔夫彼得转行。他的领导恩赐在一条小小的双人渔船上无法发挥。但他们不会推荐彼得追随拿撒勒人耶稣,从事这种被人视为宗教极端分子的行业。为这理念献身,结局可能是钉十字架,而彼得的结局确实也是钉十字架。
从十二使徒到我们这一代远赴奥卡的宣教士。基督教的教会历史是“浪费”生命的历史。基督徒可以清点自己的财产,编列成册,但这一切都是要放在基督脚前。他不求成就,但求付出。他“不以性命为念,也不看为宝贵”(徒20:24),只是交托给基督。他的目标超越了坟墓的另一端;他的呼召来自天上,其冠冕在复活救主手中。
然而十字架的呼召并不是呼召人灭亡,被弃,挫败。基督只有当天父的时候已经来到,他对众人的服事也已经完成时,他才上十字架。同样,我们的呼召也是有目标的,要我们实际从事它设定的工作。
这个工作是上帝国度的工作;而跟随基督脚踪的服事,就一定是他国度里的服事。这服事仍然是十字架的呼召,因为基督的国还没有在荣耀中降临。耶稣的先锋施洗约翰曾宣告:“日期满了,上帝的国近了。你们当悔改,信福音!”(可1:15),耶稣开始他在世上的服事时,也依然这样宣告。
在旧约的应许中,“弥赛亚降临”和“上帝以公义统治”这两件事是同时发生的。先知当然知道,上帝既创造天地,主宰历史,就有统管万有的至高无上主权。但他们是在救赎达到最高峰时,才宣告上帝救赎的大能显现。以赛亚用禧年描述这事。上帝百姓的圣历是由一系列的“七”组成的:第七天是圣日,第七个月是神圣的节期,第七年是安息年。七个安息年之后,律法在第五十年是一个“归还年”和“赎回年”。债务都一笔勾销、被囚的都出监狱、每个人都在以色列地归自己的产业。以赛亚用这些语汇描述最后的救赎(赛61:1-3)。主的受膏者“医好伤心的人,报告被掳的得释放,被囚的出监牢、报告耶和华的恩年”。
当耶稣来到拿撒勒的会堂时,他用《以赛亚书》的经文讲了一篇令人惊讶的道。他在和他一同长大的同乡中间宣告:“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。”(路4:21)
因为日期已经满了,主已经来了,禧年的号角可以吹响了。上帝的国已经降临了,因为独一至高的君王已经来了。基督能用上帝国度的权能赶鬼,因为他先胜过了那壮士,就是撒但(参太12:28)。他的门徒不能像约翰的门徒那样禁食,因为新郎自己与他们同在。他既已来到,天国的宴席就必须开始(参太9:15)。因为样样都齐备了,筵席已经摆设好了,这位独一至髙的仆人必要打发人去请人进来,不要延迟,藉口推辞(参路14:17)。
然而,主的先锋约翰却陷入困惑的痛苦中。他已经在旷野预备属灵的大道,迎接主的降临,应许要来的这位自己连替他提鞋也不配。他已经宣告,现在上帝审判的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;那要来的那位一旦来到,就要用火施洗(参太3:10-12)。
但是约翰被希律下在监里。他在那里听到基督行神迹医治众人的消息。如果这位真的就是基督,他为什么不举起审判的斧子?难道上帝可以不先复仇,就使悦纳人的恩年开始吗(参赛61:2;路4:19)?约翰打发门徒去见耶稣,提出这个丧气的问题:“那将要来的是你吗?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?”(太11:3)耶稣把约翰的门徒带到跟前,告诉他医治大能的见证,并且打发他回去告诉施洗约翰这些神迹,向他保证先知的应许必会成就。
上帝的恩典非常奇妙,几乎超过传讲神国之道的人所能承受的。然而,如果正如约翰所预期的,基督已经挥起审判的斧头,就没有人能得到赦免,因为每个人都犯了罪。上帝在日期满足的时候差遣他的独生子,乃是要他受审判、被击打,而不是他审判人、击打人。上帝恩典的国度有救赎大能,这救赎必先显明,上帝荣耀国度的审判才来到。
我们也可以用基督君王的职分来看这件事。基督第一次降临,是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,第二次降临,将会依照天父赐给他的权柄向全地施行审判。在这两次降临之间,他救赎的福音会被传遍地极。为了达到这目的,复活的主从天上的宝座赐下圣灵。
简单来说,基督的国度在目前的阶段是忍耐等候,人们从世上的岔路被招聚来赴上帝的盛宴,这是基督在目前这阶段发出的呼召。基督已经进入他的荣耀,但他呼召我们有分于他的受苦。我们不能代替别人受苦,担当他们的罪,但我们必须为别人的缘故受苦,就是为那些将要成为教会一份子的人受苦,这教会乃是他的身体。
保罗对这件事的说法简单明了:“我虽是自由的,无人辖管;然而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,为要多得人”(林前9:19)。保罗的谦卑里看不到奴性,只看到对目标的执着。保罗的生活有如末世已经临到他。
正如《希伯来书》的作者所说:“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,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。”(来13:14)天国呼召基督徒,是以天国为立足点。在人的城里,人只是行走天路的客旅;人乃是出到营外,忍受基督所受的凌辱(参来13:13)。
正因为基督的国度需要绝对的委身,所以门徒必须听这呼召:“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,与他们分别,不要沾不洁净的物,我就收纳你们。我要作你们的父,你们要作我的儿女。这是全能的主说的”(林后6:17-18)。
人的城需要偶像崇拜。偶像要求人对它的崇拜也是全方位的,每个人都必须在它的标记面前顶礼膜拜。如果宗教支持国家、政党、组织架构的主张,这宗教就可以被容忍。但人如果说“我们必须顺服上帝,不顺服人”,就必被定罪为叛徒,或被放逐到异地。
不过基督国度的呼召不但要把人从世界分别出来,而且还要差遣他到世界中,我们在基督的国度目前这阶段里是客旅,因为在基督权下的,乃是天上的锡安山;但是我们在上帝国度里的任务就是大使,因为我们受王的差遣,要进入一个抵挡他的国度,向他们传讲和平的条款。基督说“来!”,使我们与世界分别,归向他的名;基督说“去!”,便差遣我们奉他的名到世界各地。
我们打开教会历史,发现长久以来人们只注意“来!”而忽略“去!”,或是只注意“去!”而忽略“来!”,以致对“来!”与“去!”这两个命令的认识都不完全。圣安东尼远离世界,到偏远的沙漠中去寻找救恩。他的名声渐渐传开,许多人来到他隐居的地方住下来,就形成修道院了。几个世纪以来,尽管基督徒避世的方式常常改变,但是主要精神仍是一样。教会如果宣教事工衰微,代表教会生病了,而且病入膏肓,教会与世界断绝关系,就是拒绝上帝要教会宣教的呼召。
但是如果我们以为只有修道士才那样消极避世,这想法可能是一种属灵的催眠,而使我们忽视自己也可能有同样的问题;其实也不是每个修道士都消极避世。罗马天主教的宣教史就是由修道院的宣教士一手包办的。但是另一方面,宣教士迈向宣教工场也可能只是看起来很勇敢,其实是躲到机构团体的组织背后。此外,在荒郊野外成立新教会又是怎么回事?他们是为了逃避什么才到那里去呢?他们自以为在建造,但他们努力的目标是什么呢?
显然,大部分教会的型态仍可以让人躲在最精心设计的工作计划背后,逃避基督要我们“去!”的吩咐。甚至宣教研习营和宣教特会也可能成为“坐而论道,不起而宣道”的藉口。
有什么补救办法呢?最常听到的是一种相当极端的说法:让教会“消逝”在世界中,教会应当让它的旧形式消逝,寻求新样式,就是世界的样式。教会不要再用老掉牙的辞汇探讨不相关的主题,而必须让世界决定教会该作什么,并且用世俗的辞汇、甚至是有点低俗的辞汇对话,人们应该在生活和工作场所建立小组聚会,而不要在郊区的礼拜堂裡举行庄严肃穆的聚会,这个世代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受教会管辖了,只有“不具宗教形式”的基督教才能打进这个世代。
也许你会说,这个补救办法太“世俗化”了吧?不过他们认为教会要得到万民,大胆宣称:“上帝的国是面酵,要潜移默化影响世上每一个人”。在这心态下,这个补救办法当然不会太“世俗化”。但是教会在这场混乱中就这样失去了它的独特性,实在悲哀:因为教会蒙召不仅要作面酵,也要作光。而教会既然蒙召作光,就要放在灯台上。
有人以为每个人都与基督的救赎有分,并且根据这种看法认为教会就是世界;这种做法是破坏教会的宣教呼召。光明的国度和黑暗的权势并不相干,基督和彼列也不相合。救恩意味着上帝“救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,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度里”(西1:13)。基督徒蒙召是要“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上帝无瑕疵的儿女”,并且“显在这世代中,好像明光照耀,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”(腓2:15-16)。
教会的呼召不只是在世界中服事,也是来到上帝面前与上帝相交。教会既然是“有君尊的祭司,是圣洁的国度”,就要“宣扬那召它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”(彼前2:9)。
这样看来,国度的呼召是上帝以大能领我们脱离黑暗进入光明,并使我们作黑暗中的光。先求上帝的国意味着先求上帝的旨意,而上帝的旨意就是在基督里执掌王权施行拯救。我们不能以为寻求上帝的国只是一种态度,不管作什么都可以,只要虔诚就好。寻求上帝的国乃是一种行动,需要我们全心全力投入,行动内容也有清楚的界定。保罗把它比喻成在军中服役。服役的士兵不能参与其它事务,要服从上级指挥。“求上帝的国”的反面是“求衣食住处……这些属世的目标”。我们的天父知道我们的需要,他都会供应。但是盖一个更大的仓房,储存多余的粮食,给自己享受,让自己心安,这不是寻求上帝的国,而是属世的愚行,是在服事玛门。
一般人都会认为属世的追求和基督徒的服事是两回事,外邦人的追求和天国儿女的追求也是两回事,而且这两种对比非常类似,值得我们警惕。基督徒的呼召不可能是属世的。一个人如果犹豫到底要投身于赚钱的行业还是教会的服事,他就不只是在怀疑上帝是否呼召他作牧师,而是在迟疑将自己的一生交给基督管理。
国度的服事可以包括农业、工业,或艺术,但只有当这些工作是为天国效力时,才是服事上帝。前面也说过,上帝的呼召并不空泛,范围十分明确。而既然按照国度计划的安排,基督第一次降临和第二次降临之间会有一段时间,那么我们盼望上帝的国降临,并不代表我们要放弃“治理这地”这上帝的吩咐。有些帖撒罗尼迦人为了等候基督再来而放下工作,保罗奉基督的名吩咐他们要安静做工,吃自己的饭(参帖后3:12)。只有这样,他们才能实际从事基督国度呼召他的工作,行善而不丧志(参帖后3:13)。保罗这里说的“行善”在《加拉太书》六章9-10节讲得更完整。它特别是指支持福音工作所需的财物,不但供给信徒的需要,也同样帮助教会外的人。
这样看来,国度的服事包括奉基督的名从事文化工作,但必须由国度的观点出发。每个呼召都成为服事的呼召:而这服事就是服事基督。一个仆人劳苦服事主人,即使这主人是外邦人,这仆人也是在服事基督(参西3:22-24)。我们奉基督的名在工作中服事人,或是用赚来钱的服事人,也都是服事基督(参弗4:28)。
基督既是万有之主,所以每个“服事别人需要”的呼召,都可以是基督的呼召。一个人归向基督之后,不必立刻改变工作或社会地位。基督徒眼前的脚歩就可以是行在顺服的道路上。保罗劝诫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守住蒙召时的身分,并且以此荣耀基督(参林前7:17-24)。任何“呼召”——无论为奴或自主,受割礼或未受割礼,结婚或单身——都因为“基督是万有之主”而转化为基督的呼召,在自己每天的生活中服事。
但是另一方面,基督既是万有之主,所以也指挥他门徒的日常生活,十字架的道路也要求人为了基督的缘故,自愿放弃任何职业。
我们现在不是蒙召建立上帝荣耀的国度,而是要在恩典的国度中背起十字架。我们住在世人当中,而上帝目前还忍耐宽容不毁灭他们。我们如果忘记宣教的热忱,就是忘记基督的心意。你人生的目的必须与基督为我们受死的目的一致。
你是在你的工作、财物,思想中生活;基督也是在你的工作、财物、思想中呼召你,使你与他一同招聚人,就是基督为他们舍命的那些人。因为基督的名字写在你的全人和你拥有的一切事物上,所以一切都必须为他的心意效力。你到底把时间花在了什么事情上,这就是评判你门徒职分的依据。
基哈西是属上帝的人,是以利沙的仆人。他爱生活中的锦衣美食,例如金钱,衣服,房地产,仆婢。先知拒绝乃缦因麻风病得医治的谢礼,可是基哈西不明白,也不能接受,所以乃缦虽然已经动身回去,他还是在后追赶,追上了就让乃缦送礼给他表达感激,但这也让基哈西上了一课,使他更明白上帝的心意(参王下5:21-22)。
基哈西不但收了乃缦的礼,也染了他的麻风。但是难道上帝没有用基哈西向往的葡萄园,橄横园,牛羊……祝福他的百姓吗?上帝岂不曾应许:外邦人若心存感激,就会带礼物给上帝的子民吗?先知之子如果是无愧的工人,难道不能分享这些东西吗?请听以利沙的指责:“这岂是受银子,衣裳,买橄榄园,葡萄园,牛羊仆婢的时候呢?”(王下5:26)基哈西认为眼前机不可失,觉得上帝国度的迫切与他无关。如果以利沙的服事已经这么迫切,基督的服事岂不更加迫切?
(节选自作者著《天命与你》P17-36,改革宗出版社。)
改革宗周刊
你把旌旗赐给敬畏你的人,可以为真理扬起来。——诗 60:4